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活着就需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于是,人就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如果某些条件缺少了,就会给人造成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并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对缺少的东西产生欲望和要求。所以,需要是人内部的一种不均衡状态,表现为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并成为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动力和源泉。而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并进行某种行为活动,此时,活动的动机就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动机能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对象,并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也可由外部环境条件或人的情绪引起,比如物质、名誉、地位等社会因素。
对于孩子而言,也逃脱不了这样的规律。比如学习,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而孩子的学习动机,是要和孩子的实际需要吻合,同时,这些需要也是要维持和保证孩子发展的。既然如此,天童教育认为让孩子能主动地学习,就有两个方面可以进行引导,一是孩子的内驱力,二是外部环境条件。
人的学习,是需要动机的。简单地说,动机包括兴趣、情绪,以及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物质、名誉、地位等社会因素等等。成人学习可能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加薪、跳槽换个好工作;而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0-6岁的孩子,最有价值的学习动机,就是兴趣。所以,孩子对于学习的内驱力,是天生就有的。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对外在的世界有天然的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模仿、思考、动手等不同的方式,开始了探索世界的旅途。在兴趣的指引下,儿童往往会更加专注,也更容易获得探索和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和“玩”相关的。也就是说,孩子的生活、学习、玩,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
只要幼儿对生活现象感兴趣、对玩耍感兴趣,就不会对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从外部环境因素讲,对孩子最有吸引力的无外乎是物质刺激、表扬鼓励、荣誉等等,这大概也是许多家长常用的手段。另外,影响动机的外部环境因素还有权利、地位等,由于孩子的社会化还没有完成,尚不能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