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语言在发展、确保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对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多种语言有助于发展包容性社会,让多种文化、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共存并相互促进。自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
每年的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今年国际母语日的主题是“多语言教育:变革教育的必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推行多语言教育政策。
作为一家素质教育机构,天童教育以英语学习为核心,注重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格和优良品质,激发孩子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天童在英语教育中嵌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故事,让孩子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开阔孩子的视野,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美。
国际母语日强调母语教育,那么还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外语吗?此外,以汉语和英语为主体进行多语言教育,是否合理?
其实,社会关于汉语与英语的争论由来已久。在去年3月份,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应该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提案,一度引起社会热议。关于英语是否应该成为主科学习项目,以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英语热”社会现象,争论不休。既然国际母语日的宗旨是保护并传承母语,那么是否说明我国需要降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英语教育的改革呼应了世界发展之势、中国复兴大业之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之欲,将英语纳入基础教育是必然、必需、必要之举;而今年国际母语日的主题是“多语言教育:变革教育的必要条件”,不仅突出了多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教育变革。
一、英语的学习与传播促进了汉语自身的发展
英语的传入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近代,英语大范围传入我国,国内语言学家发现,相比英语,汉语缺乏规范的拼音和语法规则。为了让国内外人民更方便学习汉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清末学者卢憨章创制中国切音新字,提出了“拼音”的最初概念。此后国内汉语言学家都在讨论这一方案,最终我国于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正式规范汉语拼音。拼音的出现,让人民群众学习汉语变得更加方便,也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国际交流。
二、学习英语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力迅猛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我国也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想要继续提高国际影响,传播中华文化,自然要借助英语。英语作为传播最为广泛的国际语言之一,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宽广的交流空间,这种观点逐渐成为英语教育的共识。
当前,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国外对中国的认知还未跟上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我们的了解还不够。因此,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深入认同,英语更会成为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利用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语言工具属性,将其作为媒介,能让全球更多国家和人听见中国人的声音,更好传播我们的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三、英语教育改革,更重视中华文化弘扬与传承
我国实行的英语教育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逐步往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所靠拢,以人本位,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如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所处的时代要求,我们的英语教育会更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影响下一代。
通过英语课程在向学生介绍外部世界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定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中华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的地位,形成一股强力的文化向心力,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品格,也有助于我们的下一代在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联合国设立国际母语日,本意并非守旧与对立,而是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沟通与交流。在当今形势下,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是历史的必然。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这两大世界强势语言文化只有相互学习、借鉴,交融在一起,才能对世界的和平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